近日,记者跟随市无废办工作人员,来到大庆石化40万吨/年高浓度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现场,探访该装置如何将二氧化碳变“废”为“宝”。“去年,我们向大庆油田输送了二氧化碳产品1.86万吨。”大庆石化公司化肥运行部尿素装置区副主任于守柱说,“去年5月装置全面建成投产,当年生产负荷年可回收26万吨二氧化碳,今年是40万吨二氧化碳,相当于增加40万亩森林面积。”
这是大庆产业一线“绿色浓度”持续提升的缩影,也是大庆“无废城市”建设的一个“硬核成果”。
这样的“硬核成果”不止一个。记者从市无废办获悉,于2022年纳入国家“十四五”时期首批“无废城市”名单的大庆,高标准推动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取得了丰硕成果:成功创建黑龙江省首个国家级绿色园区、推动全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%、创建“无废细胞”503个、危险废物规范化评估连续4年实现a级、“油城”大庆“无废绿色油田”等特色模式初现雏形……
“无废城市”工作牵头单位、大庆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科负责人王春洋告诉记者,我市锚定打造“全国资源转型城市中的‘无废城市’建设标杆”这一首要目标,构成“高位推动、上下联动、多方协动、全员行动”的“无废城市”建设格局,站位高、谋划深、落点实,使得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——
优化体系建设,合力下好“一盘棋”。坚持高位统筹推进,市委书记、市长任双组长的“无废城市”建设领导小组靠前指挥,“专班制推进、项目化管理、清单式落实”的工作机制高效运转。将“无废城市”建设成效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、政府工作报告、县(区)和部门目标责任考核,通过强化督导问效,形成压茬推进的良好态势。全市86项任务取得明显成效。
突出重点领域,打好提质“组合拳”。全市围绕绿色低碳发展、规划布局建设等重点工作,谋划实施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十大攻坚工程,通过聚焦重点攻坚,带动整体工作全面跃升。工业绿色低碳提升工程完成1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1家国家级绿色园区创建、2个园区启动循环化改造,生活源绿色低碳提升工程推动全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%、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%以上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、日均厨余垃圾收运率居全省前列,建筑业绿色低碳提升工程推广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95.64%,城镇竣工绿色建筑占竣工建筑面积比例达88.61%,农业绿色低碳提升工程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%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.2%、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达90%以上。与此同时,“无废城市细胞”工程推动14个社会生产生活领域,完成创建503个细胞工程。“无废绿色油田”建设工程推动“无废细胞”采油企业全覆盖、1家企业创建绿色矿山等42项2023年度目标全部实现。龙凤区“无废产业园区”工程依托现有产业布局,推进废弃物处理方式由无害化处置向资源化利用转变,引进城控垃圾焚烧发电、宇合环保等企业18家。“无废数字化平台”工程实施方案获批,正在加快功能模块设计。
加强项目支撑,蓄力攻坚“项目战”。坚持项目为王理念,把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工作“细化到项目、具体到项目”。深入谋划、主动争取节能降碳类、固体废物“三化”类优质工程项目达49个,其中,1500吨/日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、18吨/日大庆石化公司污泥焚烧炉、50吨/日肇源皮革城危废焚烧炉等26个项目已建成达效。8万吨/年硬碳负极材料项目、光大绿色环保固废处置中心、肇源整县畜禽粪污利用工程等23个在建或已确定实施的项目加速推进。重点项目的建设投用,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能力,助推“无废城市”建设走深走实。
锚定特色创建,聚力打造“靓品牌”。立足大庆经济发展及固体废物产生、利用处置特点,坚持“发现亮点、打造特色、创设品牌”的“无废城市”建设理念,积极打造具有大庆油城特色的“无废城市”建设模式。目前,形成了基于大庆油田开发建设构建“无废绿色油田”发展模式,基于圣泉绿色技术有限公司百万吨生物质秸秆精炼一体化项目构建“生物质精炼一体化产业链”绿色发展模式,基于大庆绿山再生物资回收有限公司构建环境服务型“互联网 废品回收”等特色模式。通过深入挖掘先进技术、特色项目、创新管理模式等特色亮点,打造品牌树形象,全力推动具备大庆特色的无废样板工程建设“加速跑”。
如今的大庆,降碳“含绿量”不断在实践中转化为发展“含金量”,铺展出一幅幅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画卷,“无废”理念已悄然在生活中渐入人心。“接下来,我市将锁定攻坚‘标准制定’‘无废园区建设’‘无废信息化平台上线运行’等重点任务取得突破,推进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、污泥协同处置项目等一批示范工程建成达效,推动‘无废城市’建设向纵深发展。”王春洋说。
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:潘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