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其刚一把剪刀修美工作服 -凯发k8国际唯一

  中国文明网大庆站 >> 铁人精神城市精神
黄其刚一把剪刀修美工作服
发布时间:2024-02-26      来源:大庆晚报    

92岁的黄老,还习惯用缝纫机做些小活。

核心提示

缝纫机,现在的很多家庭早已弃之不用了。可是,黄老不但爱惜地留下它,还把它奉为“上宾”,时不时地上点机油,上脚踩踏几下,让它和自己一样,保持旺盛的活力。

他笑着对记者说:“都用了几十年了,舍不得扔,没了它,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……”

服从分配

1960年3月,打点行装,准备还乡的黄老和战友们,兴奋的心情还未消减,突然接到军区的命令,这批兵不能转业回家了,东北的松辽地区发现了工业油流,他们要集体前往那里,参加石油大会战。

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,摘下了领章、帽徽,可身上还是那身旧军装,骨子里还是人民子弟兵。虽然他们不止一次地想过回到家乡,成家立业,干一番事业。可是他们知道,小家和大家谁轻谁重,二话没说,调转方向,向东北开进。

黄老,是到达松辽会战前线最早的那批退伍兵之一。当时,会战指挥部还没有做出挥师北上的战略决策,石油开发大多还集中在高台子、葡萄花一线。

黄老说:“我们这些转业兵当时还都是钻井、采油的门外汉。只能做些辅助性的工作,我当时就被分去做井架安装。年轻,有把子力气,几十个人喊着号子,就把井架立了起来。可是,一次事故让我感到了这项工作的危险。

“那次在荒原上立井架,因为一组人的劲儿没使匀,半空中失衡的井架偏离了预定的方向倒了下去,一位18岁井架工的鲜活生命,就消逝在我的眼前。说句实在话,当时我心里非常害怕,不想干了,想找领导换个工作,但话到嘴边还是没开了口。”

其实,像这样服从分配的事,黄老在部队时也遇到过。他说,当兵时,自己个子小,文化又不高,新兵连分配他去做学习有线电话的通信兵。等到连队时分到了炮团,就想着能转行当个炮兵,可是几次申请,领导都没有批准。但他不是那种达不到目的就闹情绪的人。不让我当炮兵,我就踏踏实实地把通信兵干好,正是在那段日子里,因为他工作努力、积极上进、表现突出,在部队入了党。

黄老说:“人,有想法、有目标是好的,奔着这个方向努力,达到了更好,达不到也不能消极任性地耍态度。有个词叫‘殊途同归’,有句话叫‘东方不亮西方亮’,年轻人不要只看眼前的工作离理想多远,只要你勤勤恳恳,干一行,爱一行,你的努力就不会白费,同样能够达到人生辉煌的目标。”

跑步取暖

大东北的冷,是出生在南方,参军也在南方的黄老始料未及的。

黄老说:“当时,我过冬的棉衣,还是部队配发的,和北方部队的区别是,为了适应南方气候的需要,棉衣相对单薄。这一区别,让我们这些南方人,在极寒天气的东北遭了不少罪。

“那时,我们住的是活动板房。室内是一个用油桶改造的炉子,烧原油取暖。原油不缺,可屋子烧得再热,也架不住四面透风的夹板墙。睡觉时,穿着棉衣、盖棉被,半夜仍会冻醒。许多职工就因为睡觉被子没有盖好,手、脚被冻伤。我当年比较瘦,扛不住冷,冻得实在受不了,就起床搓手搓脚,然后出门围着活动板房跑步取暖。

“如果说冷还可能用跑步解决,那接下来的饥饿,就让我束手无策了。刚到油田时,南方人每月还会给20%的大米和白面的饮食照顾,随着粮食供应的紧张,连粗粮都不能管饱,大米和白面的照顾就更无从谈起了。

“我这个吃大米长大的南方肚子,吃不惯苞米馇子、高粱米饭,强吃又难以下咽,吃多了,胃里胀得难受,没办法,饿,也只能少吃。后来,为了补充粮食的不足,被粉碎的高粱米秆掺进苞米面窝头中,饱腹感是有了,大便却几天也解不下来。”

搞好后勤

看着周围的同事都趁着休息时间,跑到萨尔图街里,买高价糖果,或从附近农民手里买点月饼、烤土豆什么的,摸摸自己口袋里的那点钱,想着还要供养父母妻儿,宁肯饿着,黄老也舍不得掏出来买东西吃。

在生活条件最艰苦的时期,黄老被调到了工程指挥部的小灶食堂,为那些打过鬼子、解放过全中国的老领导服务。

黄老说:“说是小灶,其实也没有啥特殊的东西给他们吃。这些功臣当时的年龄都不小了,一样和大家吃粗粮,啃咸菜。唯一的待遇是每天喝上一杯奶。

“牛奶,是从萨尔图天桥东侧的一家牛奶场取回的。我每天的任务,就是往返于指挥部和牛奶场之间,不分寒暑,一根扁担、两个桶,单程要走40分钟。

“看着这些面黄肌瘦、曾经为我们打下江山的老革命,喝上这口牛奶的满足感,我更觉得自己工作的重要和光荣。”

重操旧业

1963年,石油大会战进入决胜阶段,钻井、采油战线的会战职工干得热火朝天。因为他们大多在露天作业,工作服磨损很快。当时许多职工还没有接来家属,自己工作又忙,被泥浆、油污浸透的工服板结得就像一件件铠甲,扔了,没的可穿;不扔,又没法再穿。

虽然当时已经成立了家属缝补厂,但并不能满足一些基层单位的需求。许多单位也相继组织职工家属,成立了缝纫组、缝补组,以就近解决会战职工穿好、穿暖的问题。当年的工程指挥部也成立了缝补组,黄老的“童子功”得以发挥。

黄老说:“我是家里的老大,十五六岁时,因为家境贫困,母亲不得不把我送到芜湖做裁缝的舅舅那当学徒。到19岁参军前,我已经在舅舅店里独当一面了。参军以后,多少年都没摸剪子了,没想到在石油会战中派上了用场。

“一开始,我们只是做些缝缝补补的小活。可后来,送来的工作服,特别是棉工服,脏得不得不拆下来洗。一上水,有些布已经糟烂了,一搓就是一个洞。在那个买布凭票供应的年代,布是紧俏品,一小块都不舍得扔掉。我们也和家属缝补厂一样,在布匹紧张的情况下,把残布一小块一小块选出来拼在一起,缝成内里。工服的面料用新布,把旧棉清洗烘干,重复利用。因为只有我是个成手,不仅要剪裁新布料,还要剪好拼出的旧布料,一把剪子挑大梁。大家劲儿往一处使,在很短的时间里,就把一件件结实、耐用的工服送到了一线职工手中。”

黄老说:“那个年代,谁都这么干,都希望能把自己的这点本事发挥到淋漓尽致,这才觉得对得起自己的这份工作。”

红色传承

一个少说多做的老实人

讲述人:黄萍(黄老的女儿)

父亲是个守纪律、有分寸的人。军队的培养,给了他不怕困难、勇敢冲锋的斗志。他从来都是少说多做,以大局为重,舍小家为大家,工作上从不挑挑拣拣,让干啥干啥,而且要干成最好,这也让他在同事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。

作为他的女儿,我一直追随着他的足迹,在他的榜样作用下,认认真真地工作。同时,我们也教育自己的子女,像姥爷一样,做一个工作生活中少说多做的老实人。

文/摄 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:伏虎 

 
 责任编辑:李 红艳
  聚焦大庆 更多>>
·我市高层次人才国情省情市情研修班圆满结业
·未来,我们将看到这样的大庆
·大庆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活动正式启动
·大庆市"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"启动
·我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
·推动废旧资源循环再生 让废弃物释放绿色潜力
·大庆全力守护“多样”的精彩
  主题活动 更多>>
未标题-5.jpg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