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提示
和当年许多的退伍兵一样,打点行装,梦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付老,也是在1960年的那个春天,突然接到上级的命令——不能回家了。用首长在动员会上的话讲,那就是:“要牺牲小家的安乐,去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。到艰苦的地方去,那里需要你们……”
去哪儿?做什么?首长没有说。那就证明去处是保密的,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曾经的兵,即使有意见,也要无条件地保留,收起回家的心,向未知的目的地前进。
老会战付洪斌
铺天蚊群追人跑
闷罐车忽明忽暗,不明方向的奔驰着,只有到了饭点,才偶尔停下来,打开门,大家伸伸懒腰,等待把饭接上车。吃完后收拾走碗筷,火车又一次开动起来,没有啥娱乐方式,靠在行李上的付老和战友们昏昏欲睡。
两个月前,他们这批退伍兵,被拉到长春宽城一个叫小南的地方进行业务培训。松辽石油勘探局的一个地震勘探大队,帮助他们普及一些石油地质勘探方面的基础知识。直到这时,付老他们才从老师那儿知道,首长嘴里说的最需要他们的地方,在哈尔滨以西100多公里的萨尔图,那里刚刚发现了一个大油田。
一声尖厉的哨声,把付老他们从浅睡中唤醒。列车慢慢停靠在站台边上,又一声哨响,闷罐车门打开了。车厢里的人已经排好队伍,开始有序下车。付老扫了一眼站牌,上面写着“泰康站”。
付老说:“这里是松辽石油勘探局地质调查处的所在地,因为之前的培训,我被直接分到了驻扎在这的205地震队。
“让我意想不到的是,给我们来的首个下马威,不是物质生活的艰苦,而是铺天盖地的蚊子。
“拉着我们一行人的解放车,刚停到暂住的一所泥草房前,就见到黑压压的一大片似乌云状的物体,很快向我们袭来,没有一点声音。还没弄清是什么东西,瞬间,裸露在外的皮肤被黑色覆盖,给我们来了个措手不及。我们本能地用手去打,一片的血污,可叮在皮肤上仍活着的黑家伙们,没有逃避,依然贪婪地吸着血。等大家相互拍打,终于露出原有的皮肤时,黄皮肤已经成片的红肿起来。
“这个大黑虫子是什么玩意儿?当我们从当地人口中得知,这是附近泡子里独生的蚊子时,我们惊到了。啊?蚊子?在老家,从没见过这么大、这么狠的蚊子,招呼都不打一声,直接就干啊!
“当地的老百姓出门,必拿一个马尾毛做的蚊甩子,要不然,出趟门,回家就破相了。
“吃一堑,长一智。都说惹不起,躲得起。平时能不出门,尽量不出。可是,总得大小便吧。出门前,要在路边拔一小把草,握在手上,蹲在那只一会儿,蚊群就来了,落一屁股,你东哄西哄,它就东落西落,让你拉屎都一刻不消停。后来,队里发了一种特效防蚊药,才勉强应付一下,时间也不长,在这广阔的草原上,多浓的药剂,风一来,就吹散了。每次解手,喷完药后,马上蹲下,东瞅西看,抓紧时间,速战速决,与蚊子展开‘解手游击战’,现在想起来,也挺有趣的。”
衣瘦鞋小咋回事
与蚊子的比拼,是个持久战。人一旦有了防备,再凶恶的蚊子,也很难找到下口的机会。蚊来人往中,攻防陷于僵持状态,蚊子正面的袭击,越来越难得手。
很快,到了1960年的下半年,油田上的粮食供应骤然紧张,粮食定量一减再减……
付老说:“在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下,许多会战职工都无意中发现自己原本穿着合适的衣服,好像越来越瘦了,日常穿的鞋,也越来越挤脚。身体好像吹气一样地胖起来,脚也胖得像个包子,用手一捅一个坑。人也整天无精打采的,提不起精神来。
“这是咋回事?没人明白。可这么多人,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,这不能不引起会战指挥部领导们的注意。很快,这个事儿传到了北京。专家们赶来一看,明白了,这是因为营养不良,缺少蛋白质,出现的浮肿病,急需牛羊肉和鸡蛋补充。
“可在那个年景,买到这些当时还靠国家统购统销的紧俏商品,简直是天方夜谭。有专家说,替代品也有,是黄豆。
“当时粮食紧张,黄豆到哪去要呢?后来,听队里的一位领导讲,沈阳军区后勤队给了油田20万斤黄豆,解决了燃眉之急。靠支援总不是长远之计。据说,当年的余秋里部长找到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,想把不足的黄豆补齐。欧阳钦说,黄豆我是没有,但我手里有肥沃的黑土地,给你们10万亩地,黄豆不就有了。就这样,黑龙江省在北安给大庆批了块地,建起了北安农场。各指挥部都抽调人手前去开荒种地。这其中,就有我所在的松辽地质调查处的3000人,我之所以没有去,是因为当时出了个事故……”
井场捡回一条命
当时的年轻人,以苦为乐,昂扬向上。把艰苦磨难当阅历、当锻炼自我意志的机会,满满的正能量。
那个年代,艰苦、劳累不用说,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。然而,意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百密也有一疏。
付老说:“那是1962年的事儿。当时,龙虎泡的地震资料不理想。队长决定重新打井、放炮,把这里的地震资料取全取好。
“发生事故的当天,井已经打完了,数据也取好了,拆井架准备搬家。就在这个当口,因为井架工的失误,挂方钻杆的铁钩子没挂上,脱手的方钻杆,向下倾倒,重重地砸在我的头上。
“失去知觉的我,被很快送到了泰康人民医院。当天正赶上勘探指挥部的领导杨文彬在泰康调研,他立即指示,要尽全力抢救我的生命。
“泰康人民医院的医疗条件比较差,没有治疗经验的医生看到我的颅骨部分塌陷,病情危重,建议马上把我转院到萨尔图的油田职工医院。一场抢救接力就这样开始了。
“我们这头在泰康上了火车,萨尔图那边,油田职工医院也准备好了救护车,直接开进火车站的站台。等我们的列车到站,下火车,上救护车,一刻也没耽搁。
“经过急救,生命危险是没有了,但伤口还是发炎化脓,常常头疼、头昏,在医院里一住就是一个来月。我想,也没有啥特效药,就是个养,再这么住下去也没有啥价值,就申请出院,回地震队养伤。就这么过了一年,地震队的主管部门地质调查处突然接到通知,要求所属的各地震队入关进行勘探地震工作。我这个‘老病号’是跟着走,还是留在哪个单位,成了个大问题。
“前面说过,为了解决会战职工吃饭问题,油田建北安农场时,曾抽调了3000名地质调查处的职工前去开荒种地。这回地质调查处奉调入关,他们一走,我就离开了地震队,去了北安农场。”
公家东西不能沾
考虑到付老正在伤情恢复阶段,没有让他从事农业一线生产劳动,而是把他分到了农场的生活办。
付老说:“生活办管的事儿,比较杂。酒坊、粮店、商店、食堂、豆腐坊、招待所……都在他的管理范围之内。
“一说到酒坊,我就挺内疚。那年,铁人带着两批知青到农场锻炼,就住在我们招待所,一来二去,就熟悉了。有一次吃饭时,铁人说,农场的酒不错,想要一点。场领导当场对我讲,找东西给铁人多装些酒走。可是那年头,找个瓶子太费劲,找来找去,只找到了两个医院用的玻璃点滴瓶,装上酒送到铁人的房间。一再解释,实在是找不到大的瓶子。铁人说,这就挺好了,谢谢你们呀。这事儿呀,成了我的一块心病,现在我看到了瓶子,就会想起这件事,真的过意不去。
“我是在农场结的婚,新媳妇是农场同事的亲属。结婚前,怎么也得置办点生活用具。同事就说,小付呀,你管食堂,从库房整两副新碗筷不就得了。我说,那是公家的东西,哪能拿公家的东西富小家。我就趁着休息日,去了趟北安市,买了8个与食堂餐具款式不一样的碗和碟子。”
付老说,公私要分清,不能拿公家一针一线。
红色传承
那个年代的他们……
讲述人:付雅萍、付惠萍(付老的孪生女儿)
父亲他们那代人,严于律己,公私分明。听母亲讲,当年她在招待所工作,冬天屋里冷,怕我们当时还很小的哥哥冻感冒,母亲就在招待所借了一条毛毯回家。父亲看到了,坚决让母亲还回去,并对母亲说,组织上让我管招待所,我得当好这个家。今天你借条毛毯,明天就有人敢借走其他东西,这个头不能开。
这就是那代人的作为,对工作尽职尽责,不徇私情,不占便宜,清白做人,这都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地方。
文/摄 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:伏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