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清玉石油会战中的"一二三" -凯发k8国际唯一

  中国文明网大庆站 >> 铁人精神城市精神
张清玉石油会战中的"一二三"
发布时间:2024-05-27      来源:大庆网    

张老,是会战前来到大庆的石油人。1959年12月,当他从家乡绥化招工来到这片荒原时,松基三井不久前喷出工业油流,松辽盆地有目的油气勘探,初见成果,一场石油大会战将在这块刚刚被叫作“大庆”的地方打响。

我们常讲三年困难时期,许多来到油田的人,因为吃不了苦、吃不饱饭而成了逃兵。其实,在油田初见端倪时,面对人烟稀少、天寒地冻、衣难御寒、宿无所处的恶劣条件下,许多遭不起罪的人也选择了跑路。据张老讲,他们同来的11个人中,除了两位女同乡当了话务员,其余9人,跑了8个,只剩下张老自己,这也让他有机会和我们一起,回忆那个创业年代的峥嵘岁月……


老会战张清玉

一场火灾

当年,张老所在的松辽石油勘探局32151钻井队,驻扎在大同区祝三乡的白家炉屯。因为没找到住的地方,队领导就和大家一道,在屯里收集了许多高粱秆、苞米秆、芦苇,捆扎成帘子圈成墙,上面用油毡纸做屋顶,搭起一个简易茅草房。全队40余人,就睡在草屋地上用干草铺的大通铺上。

张老说:“我睡在靠门口第二位,草编的门轻,关不严,风一吹就开,我常被吹进来的寒风冻醒,不得不起床关门。茅屋里靠柴油灯照亮,取暖主要靠大油桶改成的火炉。

“1961年4月的一天,四五级春风吹进茅草屋,把还有残火的火炉吹倒在地,顿时火借风势,整个茅草房陷入熊熊大火之中。

“幸运的是,当时的队友们天刚亮就去井场做开钻前的准备。等接到附近老百姓的报信,跑回宿舍时,大火已无法扑救,只能眼瞅着自己的被褥和随身物品被火吞噬。我们还好,烧得最值钱的也就是那套铺盖,可有个从西北调来的职工,看着自己所有家当付之一炬,急得跺脚大哭。

“水火无情啊,看着情绪极度失落的队员们,队长、指导员把大家召集在一起,开了个‘打气’会。队长说:‘房子烧没了,咱可以再盖;东西烧没了,咱可以再买,可是错过了开钻,我们就错失了搞大会战,向地下要油的好时机。你们看周边的各兄弟队,争分夺秒,你追我赶,为多出油、出好油,大干快上,我们不能因为个小火灾,自己受了点损失,就没了大局意识,忘了我们是来干什么的!’

“队长的话,像一声炸雷,震醒了我们仍沉浸于悲伤中的心,大家重新振作精神,马上投入到钻前的准备工作之中。

“附近村屯的老百姓,看到我们宿舍烧没了,却不计个人得失,为了早一天出油,坚持在钻井现场做打井前的准备,都非常感动。当晚主动腾出房间让给我们住,还把新的被褥让给我们盖,让我们在温暖的屋子里美美睡上了一觉。

“第二天,会战工委雪中送炭,及时给我们送来了崭新的被褥、白床单和一条浅粉色的棉毯,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。会战工委领导的关怀,坚定了我们克服一切困难、短时间拿下大油田的雄心和信心。”

两次见面

张老与铁人有两次刻骨铭心的见面,让他一辈子难以忘怀。第一次是在1960年4月29日,石油大会战万人誓师大会上。

张老说:“那天,晴空万里。我和队友们凌晨就从大同镇向萨尔图主会场出发,到现场时,会场上已经有序地排成了多个方阵,我们在指定方阵坐好后,拉歌比赛让睡梦中的荒原,在嘹亮的歌声中苏醒。

“当天上午9点半,在红旗方队和锣鼓队引导下, 由17个一级红旗单位、14个先进集体和223名红旗手组成的队伍,在隆隆的礼炮和《社会主义好》的军乐声中步入会场。王铁人的入场别具一格,他双肩披红,胸戴大红花,骑着一匹枣红马,从松枝搭成的‘英雄门’进入会场,在鼓乐声中绕场一周。就在这时,余秋里部长通过扩音喇叭高呼:‘向铁人学习!向铁人致敬!人人争做铁人!’主席台下的万余名会战职工也都跟着振臂高呼。这是我第一次远距离见到铁人,被他在主席台上高喊出‘有条件要上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’的口号深深打动。”

第二次,是在1966年9月,由铁人带队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汇报团中。在朝夕相处的45天中,张老得以与铁人有一次近距离的交谈。

张老说:“1966年,铁人王进喜带领过的1205钻井队和马德仁的1202队,双双年钻井进尺上万米。石油部遵照周总理指示,由铁人亲自带队,组织一个21人的大庆劳模汇报团,前往北京参加国庆17周年观礼,采油第二指挥部把这一至高荣誉给了我。就是这次观礼,我在天安门城楼上亲眼见到了向我们挥手致意的毛主席,我们蹦啊跳啊,高喊‘毛主席万岁’!那一刻我们成了全世界最幸福的人。

“国庆前,铁人抽空同我们去八达岭长城游览。让我终生难忘的是,铁人同我们合影留念,并和每个人照了相。当我和铁人照相时,铁人问我:‘小鬼,你是哪个单位的?干什么工作?’我说:‘我是采油第二指挥部的小队指导员。’铁人一听,笑着说:‘采油可是个大单位呀,我们钻井打井,你们采油队出油。要管好井、多出油、出好油。’我连连点头称是。

“后来,全队职工深受‘管好井、多出油、出好油’这句话的鼓舞。四区一排油水井投产时,为实现投产一次成功,提出了‘党是妈,井是家,听妈话,管好家’的口号,并写在井上落实到日常行动中。”

三回受伤

干革命工作,不能扭扭捏捏、拖拖拉拉、畏首畏尾。这是张老一生的行事风格。正因为他的“勇”,让他在会战年代三次受伤。

张老说:“我的第一次受伤,是在1960年秋天,给高2井做冬防保温的时候。上个世纪60年代的大庆,冬天的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40度左右。当时的钻井设备大多裸露在外,不进行防护保温,寒流一来,很多设备会被冻得无法正常工作,直接影响钻井进度和原油生产。

“那天,我们的任务是用油毡纸给柴油机做个保温防护套。柴油机高,得爬上去才能盖牢,可是柴油机的外表面,尽是油泥,非常滑,站不稳,很容易摔下来。所以,大家都有些踌躇地站在原地,没人肯上。我当时年轻气盛,初生牛犊不怕虎,最看不得人瞻前顾后的,就自告奋勇,夹着油毡纸小心翼翼地往上爬,一手把着扶手,另一手把油毡纸绑牢在柴油车上,一切就绪,准备下来时,突然脚下一滑,人一下子跌落到了地面上,脚很快就肿了起来。我这一瘸一拐的形象,让队长看到了,一问知道了详情,马上让我回宿舍休息两天,并吩咐炊事员,给我做了碗重病号才能享受的鸡蛋面。那可是在粮食极度紧张的时候,当时,大多数的会战职工都在五两保三餐,整天的窝头、高粱米饭,能特批吃上平时难以见到鸡蛋面,当然想吃。但是又觉得干了那么点事,还是自己不小心摔伤的,吃这么好的东西有点过分。就跟队长讲,就是有点肿,不碍事,用不着吃病号饭。队长严肃地说:‘小张啊,这碗鸡蛋面,不但是表扬你的勇敢、实干,也是为了让你早日恢复健康,回到岗位上去。’说完,一直看着我把面条吃下,才放心地走了。

“第二次受伤,离第一次受伤的时间不远。因为领导把我当病号,不让我上井,我一个大小伙子,在宿舍待不住,就跑到炊事班帮厨,有时也和炊事员们把做好的饭菜送到钻井一线去。

“那天快中午时,食堂人手不够,我就和炊事员一起挑着饭菜往前线送。到了现场,工人们刚把饭菜盛走,队长就跑过来招呼大家,先不要吃了,一台给我们送抽油机杆的汽车陷到了泥里,需要我们把一车的管子抬到井场来。现场的30多个职工二话没说,挽起裤腿蹚着泥水,就开始了一场人拉肩扛抽油机杆的大会战。一根抽油机杆有400斤重,两个人扛一根。通往井场的那片沼泽地深浅不一,还奇滑无比,再加肩上抽油机杆的重压,人在泥水中左右摇摆,一不小心,我被滑倒在泥地里,好在抽油机杆被伙伴及时推开,但胳膊的关节处还是被摔出了一个大口子,血水泥水混在一起,伙伴怕这样会感染,就用手绢给我简单地擦了下皮肤上的泥,把伤口包上了。

“第三次受伤,是最严重的一次。我在巡井时,发现二排井附近不知是哪个队,在打完井后,扔了许多还能利用的角铁、棕绳之类的东西。那时候,铁人已经在战区成立了大庆回收队,专门回收战区各单位遗留在各处、还能变废为宝的设备和建材。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,组织队里的团员青年去二排井现场回收,没想到我们在现场收拾了一整车能够重新利用的好东西。在回程的路上,我坐在槽子车的尾部押车。车子当时过个小坡,上下一颠,把我颠落到地上,只觉得左脚一阵剧痛,也没当回事。回到队里,坐了一会儿,发现左腿不听使唤,人站不起来了。到医院一拍片,才发现左脚踝骨折了。

“伤筋动骨一百天,可是上级要求我们队,为保产量,要克服一切困难,多开两口井。我伤了,不能亲自干,就拄着双拐,在一边指挥大家干,圆满完成了上级领导交给我们的增产任务。”

回首会战的岁月,张老说:“那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时刻,一想到那些生龙活虎的场面,至今仍然热血沸腾。”

红色传承

越是艰险越向前

真如《智取威虎山》中杨子荣所唱的那样:共产党员,越是艰险越向前。也许这与他自己的性格有关,也许是那个时代造就了许多像我父亲一样的人。他们在那场石油大会战中平凡而伟大的奉献,汇就而成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,给我们铺就了今天平坦的大道,正因为他们那代人的无私为公,才使得今天中国稳步走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。

文/摄 蔡雪婷 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:伏虎

 
 责任编辑:李 红艳
  聚焦大庆 更多>>
·我市高层次人才国情省情市情研修班圆满结业
·未来,我们将看到这样的大庆
·大庆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活动正式启动
·大庆市"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"启动
·我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
·推动废旧资源循环再生 让废弃物释放绿色潜力
·大庆全力守护“多样”的精彩
  主题活动 更多>>
未标题-5.jpg
网站地图